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头条分类 切换频道

人工智能进入增长期 制造业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

2020-12-17 15:155440中国工业新闻网

韩颖 查敏杰

  

  人工智能正成为制造业企业热捧的对象,在全球掀起一股“淘金热”。在最近举行的2018(第六届)先进制造业大会的圆桌讨论上,多位业内专家就人工智能(AI)及智能制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产业规模庞大

  据悉,截至2017年底,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达到2000余家,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五省市相关企业数量超过百家,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占全球22%。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年呈现加速发展势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预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下一步,我国将加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夯实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产业核心基础,加快关键性技术研发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融合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智能制造的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建立人工智能标准、测评、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推动建立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和开放平台,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平台,完善人才、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

  
国外少数企业完整应用

  埃森哲最新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制造企业正试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产品和服务。然而,出于数据质量和安全等原因,大规模应用这一新兴技术的企业依然寥寥。研究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中国企业将数据质量列为突出挑战。

  埃森哲对欧洲、北美和亚洲地区六大行业的500家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其中包括100家中国企业。调研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尤其当其与移动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相结合时)不仅可以推动企业核心业务的转型,还能提升员工和客户体验,最终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助力企业实现“工业X.0”战略。

  然而目前,只有少数制造企业达到了埃森哲所定义的“应用智能”阶段,即将人类智慧与分析技术和行业洞察结合,然后规模化地应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调研显示,虽然有98%的受访企业已经开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产品和服务,只有16%的企业拥有完整的人工智能愿景,仅有5%的企业正投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其生产制造,而全面应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企业仅占2%。

  
应用分阶段分行业

  据了解,当前,人工智能试图在中国制造企业大面积铺开,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埃森哲调研发现,和全球企业一样,中国制造企业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52%的受访中国企业将数据质量列为突出挑战,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紧随其后(47%),而将数据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视为挑战的则占到了44%,均高于全球平均比例。

  埃森哲大中华区产品制造事业部总裁陈科典表示:“目前,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改造生产制造依然处于初期。我们的研究发现,全面完善的战略对于企业成功应用人工智能大有助益。尽管大部分企业目前仍然浅尝则止、零敲碎打式地应用智能技术,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预计利用人工智能再造生产制造将迎来蓬勃发展。”

  此外,企业能结合人工智能与其他数字技术来进行产品创新,并将获得巨大的回报。埃森哲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善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业设备制造商,能将其市值提升多达25%。

  研究指出,成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树立信念,充分相信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以数字化方式重塑工业;第二,构筑愿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挖掘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潜能;第三,承诺投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生产制造;第四,全面应用,大规模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创新。

  调研表明,领先企业有着明确的投资和生态系统战略,能够获取、处理并保障所需数据,最大化地推动人工智能价值。同时,这些企业专注于信息技术(IT)能力和技能,为大规模部署人工智能打下基础。其中,超过九成的企业将数据分析和系统整合视为必备能力;超六成企业则认为,嵌入式人工智能将改变其商业模式。

  研究指出,少数领先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开始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够与生态系统伙伴密切合作,细致地选择当下和未来需要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与其他数字化技术一起应用,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企业计划运用的主要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包括计算机视觉(73%)、深度学习(64%)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64%)。

  另外,人工智能重塑生产制造的程度也因行业而异。有65%的汽车企业将改变盈利性收入来源视为首选事项。工业设备制造行业内有所分化,大多数重型设备制造商(57%)表示,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销售与营销策略是其重点考虑的事项,而42%的工业及电气设备企业则希望嵌入式的人工智能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上海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八,再创新高
20日,上海发布《2021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报告显示,上海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四年全国居首,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八,再创新高。根据报告,2021年,上海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2万家,同比增长17.6%。三大先导产业加快推进:在集成电路领域,芯片制造先进工艺、光刻胶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批重要设备实现批量销售;在生物医药领域,年内批准上市的42个1类创新药中有8个出自上海,

0评论2022-01-20216

2021年上海GDP增长8.1%,突破4万亿元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20日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龚正说,2021年,上海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关,达到4.32万亿元,增长8.1%。龚正说,一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低于年初预期目标,新增就业岗位63.5万个。发展新动能持续成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造业

0评论2022-01-20242

上海:加快建设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据上海经信委12月9日消息,12月9日,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上海市副市长张为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人工智能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鸣波主持。市人工智能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英等出席。张为肯定了过去一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的工作,就下一步工作部署提出三点要求:一是

0评论2021-12-10430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已达17个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近日召开的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上说,我国目前已经有17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据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是依托地方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示范、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区域。

0评论2021-12-09123

王一鸣:把握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机遇
2021年12月4日下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应邀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青年企业家峰会,并在“把握大变局中的创新机遇”一节讲话。以下为发言全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演进,科技创新成为重塑企业竞争力消长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新科技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高速化、智能化

0评论2021-12-06248

人工智能助力皮带输送机安全高效运行
本报通讯员 王惠永   在2021年钢铁行业14项智能制造优秀解决方案中,科大讯飞公司研发的“皮带智能管理平台”位列其中。目前,皮带智能管理平台已经在包钢展开了规模化的应用,提高了皮带管理整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效益显著。   皮带输送机结构简单、造价低、运输距离长,是散状物料主要的输送与装卸设备。对钢铁企业来说,原料稳定的供给是钢铁厂正常生产的首要条件,也因此皮带输送机的正常运行将直接影响钢铁

0评论2021-11-15364

人工智能助力皮带输送机安全高效运行
本报通讯员 王惠永   在2021年钢铁行业14项智能制造优秀解决方案中,科大讯飞公司研发的“皮带智能管理平台”位列其中。目前,皮带智能管理平台已经在包钢展开了规模化的应用,提高了皮带管理整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效益显著。   皮带输送机结构简单、造价低、运输距离长,是散状物料主要的输送与装卸设备。对钢铁企业来说,原料稳定的供给是钢铁厂正常生产的首要条件,也因此皮带输送机的正常运行将直接影响钢铁

0评论2021-11-09486

抚顺新钢铁一成果获首届“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专业赛优秀奖
本报讯(记者郭小燕)日前,由工信部指导,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首届“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专业赛总决赛结果重磅揭晓。建龙集团抚顺新钢铁“5G+冶金全流程”炉窑热过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优秀奖。   抚顺新钢铁“5G+冶金全流程”炉窑热过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符合钢铁行业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的发展趋势,同时促进了钢铁产品智能制造和技术创新

0评论2021-11-09292